2011年1月20日 星期四

亟需包容守則

沙登國會議員張念群因服裝不當捱轟後,週三又被投訴,有人甚至在行動黨錫米山支部門口掛上血淋淋割了喉的雞隻,寫了「一個提醒,張念群。聖戰」的字條,恐嚇意味濃厚,充滿暴力。這是馬來西亞政治要走的路向嗎?張念群開罪了什麼人?「一個馬來西亞」為多元社會提供了什麼保障?

雪州高級行政議員郭素沁前年因被「懷疑」投訴回教堂祈禱聲量大,而在內安法下被扣留事件仍記憶猶新;昨天馬華的吳健南快快向回教堂道歉,說他分不清祈禱聲和早晨講座了事。

朝野人馬在這類課題上除了得到不同等對待之外,馬來西亞主流政治竟還在多元社會屢試不爽地玩弄宗教課題,從牛頭示威到火燒教堂,到現在的回教堂祈禱聲量,一再撥弄人們的容忍度,有損社會和諧。這顯然不是負責的從政心態,政治動機實有「玩火」之虞。

有人為了獲取選票,而繼續沿用過去分化、煽動,甚至恐嚇手法;在種族、宗教和文化課題上這麼做的政客或集團,都必須被社會言懲筆伐。

即使在雪州,儘管雪州政府沒有禁止回教徒在售賣酒類飲料地點工作,然而,仍有一些市議員越過政令,在市議會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地把它列入執照管理守則;還有一些議員大事不管,管起狗兒不能帶到公共場合的事,皆是文化和族群差異性導致的不同思維。可見,在多元社會的政策規定和執行過程中,一旦討論的角度不當,缺乏相互尊重,便會造成衝突。

民聯議員在這些常常被玩弄的課題上,應步步為營,對彼此的差異性,加強敏感度,不讓「有心人」有機可乘,最終被逼大費周章地應對這些毫無建設的議題。另一邊廂,民聯也應該「開誠佈公」地在內部多辯論種族、宗教和文化差異性,促進瞭解,真正達到各族包容、共榮共治。

我認為民聯執政州屬應該起步制訂《包容政策守則》,確保不同背景的議員在政策辯論上互相尊重,並同時檢討國陣54年來的政策偏差;一旦議員違反守則對外發表不當言論,或在差異性課題上動干戈時,有一個制裁的準繩,決不能姑息或袒護,以樹立有別於國陣的新政風。

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全民挺趙明福

趙明福案件在驗屍庭結案呈詞後,民間掀起一陣陣的噓聲!菜市場小販玉蘭姐致電詢問:「書禎,是不是我們民間的簽名簽不夠,做麼這樣的?你再拿表格來給我,我去幫忙簽名,我們都盡一點力……」。

在丹斯里顏清文母親余雪梅老夫人的治喪府遇到隆雪華堂昔日董事程道中,劈口第一句話:「隆雪華堂應該在趙明福事件中帶頭做更多工作……」;剛剛趕回家寫稿,踏入電梯遇到獅團青年團的理事,他第一句話就是:「趙明福事件怎麼樣?有什麼後續?」。

雖然物價狂飆,生活壓力變重,很多人心情不好;但趙明福的事件卻仍在很多人心中。他們關心進展,期待真相,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公道合理的調查結果。

趙家和人民已經給了那麼多時間有關單位去進行調查、審訊,當中再開棺驗屍,採集證據、還請了英國、泰國的著名法醫來供證,高潮迭起,上庭退堂,來來回回一年多,最後的結果是——不是自殺,不是他殺,卻列為懸案處理!

這樣的結果,讓人信服嗎?皇家調查委員會的呼聲此起彼落,短短幾天就有126個民間團體聯署,並點名皇家調查委員會成員;是誰讓我國的司法失威?

首相納吉第一個回應居然是:皇家調查委員會不查死因!首相先生應該想清楚,今天的人民還要「答非所問」的皇家調查委員會嗎?國陣繼續在這一宗案件中玩「躲避球」手法的話,無需問卷調查,你我都知道人們心中怎麼想。

民間發動的「全民挺明福運動」南下北上,讓人民知道這件事,支持趙家追討真相,伸張社會正義,他們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果,有目共睹的。如果,「全民挺明福運動」進一步與多宗在扣留所,未經審訊就被打死、打傷的案子把華社人人關心的課題,帶到已故阿米爾小弟弟的馬來社會,穿過已故古甘、克裡斯南的印裔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了。

政府在查案過程中,如何保護證人?證人不是嫌疑犯,即使當事者是疑犯,他們仍未被判罪,什麼人能夠行刑?如果不是法令賦予的職權,那是濫權。這些現象怎樣糾正?犯錯的行政人員該如何處分?以上都是現在人們想要知道的事,不懂政府醒了沒?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林苑百合> 民本非民粹

在馬來西亞的政治改革運動中,民聯各黨強調「以民為本」的執政要領;即以廣大民眾為服務對象,推動草根政治之外,在政府資源分配方面,以廣大群眾的利益優先於上層社會的考量,不分種族的扶弱政策,並拉近貧富差距的原則。

「以民為本」在中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而言,即「民生」、「民有」和「民享」。「以民為本」仍須遵從法則和社會規範,否則將形成「民粹」。

一個民主的社會的發展和存在,需要法律、制度來維持秩序和穩定,平衡各群體間的利益衝突。人性也有貪婪、自私和暴力,並不完美。有鑒於此,「以民為本」的施政,必然要重視法治精神。

自受委民聯市議員以來,我常常面對草根人民和經商者的民生問題,在職責上我都會對他們的問題加以解說並作處理。然而,偶爾也會遇到一些人不合理的要求,諸如:要求豁免罰單、代申請執照、去他家砍樹、到公寓小區範圍內舖馬路、終止他人營業等等,實在不勝枚舉。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絕時,他們總愛不講理地說負氣話:「就是說,你做不到啦?」、「以前國陣某某人都可以幫我做,你們民聯不可以…」、「選你們幹什麼?」、「換政府幹嘛?」…,好像很後悔似的。

他們遇到的並非冤案。若一個「以民為本」的政府,允許破壞法令或執法,目無法紀,那才是社會的亂源。民聯打著政治改革的旗幟,我們要領導改變的是國家政治、社會制度,包括了國民素質;不能因眼前的選票利益,而讓愚民為所欲為。人民也需要民主和法治的教育。

如果你沒有無照駕駛、沒有闖紅燈、沒有開車打電話,交通警察怎會抓你?居然有人問:「為什麼樓下一整排的小販早上全部中了無照經營罰單?」還有位業者中罰1000令吉,我協助他寫信認錯並要求折扣,後來他被批准只罰700令吉仍不滿意,苦苦糾纏——最好是「不用還」!寧願中罰單、貨品被充公,也不申請一年48令吉的執照,要怪誰?

各位看官,市議會若的確依地方法令行事,市議員應阻差辦公嗎?市議員如果要做執照申請中間人,不如做生意算了,做什麼議員?看來,人們對偏私、徇私、矇騙、腐敗的地方行政依然又愛又恨。

我國歷經53年的舊政,貪污腐敗的政治生態和官僚體制根深蒂固,國家也病得不輕。若人民呼聲要求改革,行動上卻不願剔除惡習,恐怕再走50年也見不到希望。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小民看政治

在社區服務近三年,居民通常總是反映民生和福利問題,最近兩位安娣卻要求我證實一項咖啡店傳聞:「李小姐,聽講明年選舉,安華那個黨是不是中選後要給60歲老人一年1,000元?還有起老師的薪水500元?」。

這就對了!剛過的民聯大會提出民聯執政中央百天的競選承諾,不乏耗時耗力的改革,如改革失序、腐敗的政府機構,對抗貪污等百年重疾;但也設了幾項貼近民心的措施,如老年福利及教師薪金、重組水供公司、廢除大道過路費。這不分族群的措施與小民息息相關,民聯若執政中央肯定能在期限內落實承諾。

國陣政客大力鞭撻民聯百日承諾為「政治糖果」,形同買票。殊不知,2008年以來十多場補選,國陣讓小民見識了無數的政治糖果,有300萬令吉華小撥款、撥款建橋、資助原住民、多個經濟發展計劃、經濟轉型計劃、頒布校地等等,但卻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極少讓全民受惠。

即使首相納吉提呈的2011年財政預算案中,列出上千億的天文數字,上百億的發展計劃,民眾尚未受惠,已必須先勒緊腰帶,馬上承受麵粉、糖、石油、天然氣、水等日常用品的漲價壓力。大富大貴者例外,小民何時掙足多餘的錢來買名牌包包、袋袋、名表和衣服呢?

一位在太子園賣雲吞麵的義工說:「幸好我們住雪州,除了不用交水費外(家庭用水首20立方公尺免費),現在我們都報名搭巴士去甲洞做免費的乳房檢查,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呢!李小姐,你一定要幫我們守住這里啊!」

市議員常守在社區,面對居民的問題、投訴,大家知道地方政府可改進的服務還很多,也有能力所不及之處,如預算不足,中央承諾撥款沒發等,無法讓所有人滿意;但是,人民也會感覺到改變逐漸到來。

政治說白了就是管理眾人之事,人民只是選出「管理眾人的人」。來屆大選,人民要怎麼選?就應該先列出我們要什麼樣的人來管理我們:一,候選人品德、學歷、經驗、經歷方面應有什麼條件?二,他/她可曾有什麼貢獻?三,候選人參加哪個陣營?四,該陣營有什麼服務、建設、貢獻?五,該陣營的「競選宣言」為何?符合公平、合理、民主化原則嗎?六,「競選宣言」可行性高嗎?可能嗎?人民現在就做記錄,大選來臨時就心里有數,不難選了。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因為這個國家






剛過一個有意義而感動的華教界,公祭族魂林連玉,緊接出席林連玉精神獎頒獎禮,再到隆雪華堂觀賞《春雷動地》——向 70,80年代文藝工作者及前輩致敬。在飽嘗一整天豐盛的精神糧食後,晚上與《20年行動方略》學者交流,面對華總對《方略》的處理方式,像澆了一桶冷水,喚不回一個時代的感動似的,百感交集。

我們曾在15年前感慨很多學生「只懂林憶蓮不懂林連玉」,經過了幾番努力奮鬥,在董總出版品如《華教導報》和《中學生》月刊寫華教小故事、舉辦大專生華教生活營、借助救救白小運動傳達維護華教的精神;莫泰熙先生也巡迴獨中主講華教故事,傳播林連玉和林連玉精神的故事。

這正是華教節林連玉公祭禮上學生和公眾越來越多的原因。

即使今年林連玉基金面對岑啟銘的無理攻擊和多方圍剿,華社團體贈送花圈致敬的數目更增加四倍到568個團體,證明華團深諳林連玉名言——對付破壞最好的答覆是建設;令人欣慰的是在混沌的年代,大部分華團還很清醒,不只緬懷族魂,更要求為被剝奪公民權的林連玉平反。

林連玉基金和隆雪華堂耗巨資聯辦《春雷動地》舞台劇,除了向七八十年代曾付出的青年和前輩致敬,也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歷史,以及華社領袖如何勇往直前,捍衛華教和華人權益。因為這個國家,他們付出了青春、自由;觀賞者多充滿感動,淚流滿面。

當年知青對社會的批判和建設態度,相較當今文人、詩人、時評人和網絡奇兵對執政當局的針砭態度,有何差別?因為這個國家,大家都想有更好的改變,讓國民免除恐懼、享有民主和公正、免除政治和人為災害;然而,當今很多知青、健筆、名嘴只管評論,較少考慮落實的問題;鞭策變成傷人的流彈亂棍,無助於公民社會的發展。

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廣招中英教育背景學者和社會工作者草擬《20年行動方略》,為這多元社會立一份屬於「全民」的行動方略,同時籌款設立秘書處,推動上集中處理行政事務。

代表們競選時時接納《20年行動方略》,如今華總新領導方天興等穩住腳步後,卻在華總中委會以23:4的強勢之下提出修正內文,甚至解散秘書處的決定。猶如前首相馬哈迪當年在大選前接納《訴求》,後卻惡斥《訴求》是共產黨一般。

因為這個國家,當今華團領導願意付出什麼?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写在2010坤友之夜后


再一次
你们让我感动
感动这一支队伍的向心力

我知道
你们跟我一样 难过
眼睁睁 眼睁睁地
目睹母校在百年浩劫中 远去

大家都知道
坤成女
表现卓越 佳话满城
却仍不敌财雄势大的 狂妄的董事大人

亲爱的母校,
您受重伤了 粉身碎骨
我们没有忍气吞声
却歇尽所能 沉着前进

眼看前路困难重重
过了吉隆坡高庭即转往布城
虽感无奈却不退缩
我们没有渡让权力和尊严

在坤成校友会缺席之下
所有重大的决定 都一一拍板了
男生入学了 结束99年女校
四合院 一座座随雨飘逝

我们仅有的一把微弱声音
就在她人领了董事会入门票后
无理被消音
一丁点都没有被尊重、被讨论、被记录

我们 坤成女
誓维护组织尊严
追讨坤成校友会的董事权利和地位
就让我们在高峰较量 期待真相大白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老是掉在後頭

大馬是英國殖民地,提早接觸世界,按常理應該比較多機會與世界交流,新知識較易傳播,思想比較開放和進步。然而現實中,執政集團的思維依然掉在世界的後頭,讓一個新興國家滯留在第三世界層級,久久不得躍進;人民因此洩氣,紛紛出走。

得天獨厚的大馬資源豐富,自然災害少,經濟底子好;多元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在全球化的趨勢中,世界的同質性越高,我國極其容易突出本土色彩,吸引世人前來投資發展。

很可惜,上天賜於地恩典沒有被治國者善用;反而因懦弱、霸道、徇私、不公平等等醜陋治政心態,多次人為爭奪和破壞。最終寶貴的資源日趨耗損,文化資產亮不起來,國家掉落在東南亞其他後進國後頭。

我國雨量豐富,河川多,土壤鬆軟容易吸收和儲存水分,然而,卻因過度開發而水土流失,導致儲水量不足,卻水災處處。馬哈迪年代還把水供私營化,政府不但沒有照顧民生的擔當能力,還讓商人搾取暴利,屢漲水費。水供如此,電供也一樣,政府的「推卸責任」,顯然在揮霍著上天的恩賜。

在全球城市意識到「永續經營社區和生活環境」的概念,鼓吹簡樸之風之際,首相納吉卻還要大興土木,繼88層的國油雙子塔後,續建百層摩天樓,以發展之名,讓國民甚至後代負債,一解少數人的「怕輸」心結。

在文教方面,全世界在探討和平、多元、尊重之際,我國縱容了單元思維和言論,無理和霸道囂張,把它們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提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一個馬來西亞」,為了政治目的分化人民和社會、城市和鄉區,破壞多元中的和諧。

在民主的國家,言論和集會自由獲得國家的保障,我們號稱「民主」卻屢見行政單位的干預和暴力,看看網絡中那主流媒體看不到的請願錄影中,警方是怎樣對手無寸鐵的人民?「國家安全」成了執政集團持續使用武力打壓進步力量的借口。

夠了!貪婪的政客,請拿出良知和誠意從政,踏踏實實改革國家社會,別讓國家老是掉在世界後頭。我每出國參觀一次,就有很深刻、沉痛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