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因為這個國家






剛過一個有意義而感動的華教界,公祭族魂林連玉,緊接出席林連玉精神獎頒獎禮,再到隆雪華堂觀賞《春雷動地》——向 70,80年代文藝工作者及前輩致敬。在飽嘗一整天豐盛的精神糧食後,晚上與《20年行動方略》學者交流,面對華總對《方略》的處理方式,像澆了一桶冷水,喚不回一個時代的感動似的,百感交集。

我們曾在15年前感慨很多學生「只懂林憶蓮不懂林連玉」,經過了幾番努力奮鬥,在董總出版品如《華教導報》和《中學生》月刊寫華教小故事、舉辦大專生華教生活營、借助救救白小運動傳達維護華教的精神;莫泰熙先生也巡迴獨中主講華教故事,傳播林連玉和林連玉精神的故事。

這正是華教節林連玉公祭禮上學生和公眾越來越多的原因。

即使今年林連玉基金面對岑啟銘的無理攻擊和多方圍剿,華社團體贈送花圈致敬的數目更增加四倍到568個團體,證明華團深諳林連玉名言——對付破壞最好的答覆是建設;令人欣慰的是在混沌的年代,大部分華團還很清醒,不只緬懷族魂,更要求為被剝奪公民權的林連玉平反。

林連玉基金和隆雪華堂耗巨資聯辦《春雷動地》舞台劇,除了向七八十年代曾付出的青年和前輩致敬,也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歷史,以及華社領袖如何勇往直前,捍衛華教和華人權益。因為這個國家,他們付出了青春、自由;觀賞者多充滿感動,淚流滿面。

當年知青對社會的批判和建設態度,相較當今文人、詩人、時評人和網絡奇兵對執政當局的針砭態度,有何差別?因為這個國家,大家都想有更好的改變,讓國民免除恐懼、享有民主和公正、免除政治和人為災害;然而,當今很多知青、健筆、名嘴只管評論,較少考慮落實的問題;鞭策變成傷人的流彈亂棍,無助於公民社會的發展。

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廣招中英教育背景學者和社會工作者草擬《20年行動方略》,為這多元社會立一份屬於「全民」的行動方略,同時籌款設立秘書處,推動上集中處理行政事務。

代表們競選時時接納《20年行動方略》,如今華總新領導方天興等穩住腳步後,卻在華總中委會以23:4的強勢之下提出修正內文,甚至解散秘書處的決定。猶如前首相馬哈迪當年在大選前接納《訴求》,後卻惡斥《訴求》是共產黨一般。

因為這個國家,當今華團領導願意付出什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