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25年煮熟了青蛙

Thursday, 22 March 2012 11:41 李书祯 ●文教/政治工作者

1987年茅草行动大逮捕,华教人士和华裔政治人物被捕跟天后宫那一场反对教育部派遣不谙华语教师到华小任高职有关。当时,政府和华基政党以“四一方案”收场,要求华社妥协,暂停战火;“四一方案”就是华小5个高职中,允许一个课外活动主任不谙华语。

然而“四一方案”在过去25年,有没有被监督?在教育部推动“综合学校”或“宏愿学校”替代案和推动“英化数理”之际,都曾调动华小的教师去国小,以及派任不谙华语教师来华小,马华、民政或人联党针对华小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在内阁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华小师资短缺的现况已经足以回答。

国阵巫统和他们的友党,利用25年的慢火,同心协力把师资短缺这只青蛙煮熟了!而今,董总呼号华团、政党相挺的“325 抗议大会”,可真是一个华教的“ 救亡大会 ”;青蛙再不从那锅热水中跳出来,唯有一命呜呼。

我曾在华教运动中任职,知道运动的分工,华小课题由教总负责监督,董总负责独中工委会、统一考试和升学辅导,而新纪元学院则办理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325抗议大会”却是董总号召,教总呢?

由于教总多由华小教师和校长组成,许多华小的课题都拉着董总一同发声,董事们大多数都会体谅校长、老师的公务员身份,很多不平等之事“不方便”出面,要照顾他们的升迁和饭碗;即使课题曝光,也要保护资料提供者,这几乎是一种默契。晃一晃眼,这种论调也就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我明白长袖擅舞、能言善道的华团领袖不少,具有实践道德勇气者却不多;往往在关键时刻就有很多的顾虑、裹足不前,要考量。于是,在2000年宏愿小学逐间开设,2002年推行“英化数理”的时候,前教总副主席陆庭谕老师就呐喊:“不愿成为华教送终人”。可见,他老人家已鉴其道渐孤了。

董教总在后来反对英化数理运动中,只愿闭门造车地签收明信片提呈首相,却不参与友族团体和在野党上街呈备忘录给最高元首。在催泪弹雨后,才让国家文学奖得主沙末.赛和已故哈山阿末上门帮忙补票,以免董教总捍卫母语教育的金字招牌在这个跨族群的运动中留下缺憾。

近年来,我们常见董总和新纪元学院高层会见教育部诸华裔副部长,交流频密,华小师资短缺问题怎么突然严重到关乎存亡?搞到董总号召“325抗议大会”呢?!这些日子,董教总和马华的副教育部长之间的“沟通”,都是“白搞”了吗?

依我看,除非政府马上承认统考文凭、中台大学文凭,让符合资格而具有中文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加入师资阵容,否则,华小没有条件等待龟速的教育部再花上半个世纪来解决华小师资短缺的问题。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我們是國家的主人

东方日报 《林苑百合》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國內政治和社會運動突破了媒體封鎖和壟斷,讓資訊找到流通的縫隙,網絡論政、政治群體論壇、社會運動蓬勃而有創意。

網民從原來的保守到「坐言起行」,從2011年的709淨聯盟2.0大集會、中秋守護茨廠街、燈佑蘇丹街到關丹的綠色盛會2.0的人潮,以及旅居世界各地遊子的回應,讓我見到馬來西亞人不畏強權、忘記舟車疲勞,風塵僕僕赴會的行動力,深深體會到馬來西亞人認真要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有一種期待了很久很久的感動。

在我見證國內社會運動的20年里,多少人默默耕耘,多少人付出了各種犧牲,人身自由、錢財、事業、健康、時間和青春;然而,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敗給白色恐怖和行政機關的壓力之下,人民的「恐懼」、「愚昧」和「貪婪」讓社會運動受了不少挫折。

慶幸的是,國內的大學生與青年醒覺運動做得很好,播下良好的種子,他們勇敢對抗《大專法令》,從古來工藝大學、檳城理大、國民大學、博特拉大學、拉曼學院到馬大,一間一間大學院校的學生開始醒覺,他們願意走出校園接觸社會,參與烈火莫熄政治改革運動、參與各種大大小小的民權運動,如青年改革議程、登記新選民等。由於他們對科技的掌握和語言文字的溝通能力,成為突破種族隔閡的催化劑;他們畢業後也投入政治改革運動。他們的表現只因一種動力,就是要建立一個更好的馬來西亞。

華社的進步力量在社陣瓦解後轉入在野黨和非政府組織,傳統的華教運動一枝獨秀,並常常被打壓成「種族主義運動」。在90年代提出「公民社會」的觀念後,華教運動慢慢轉變思維成為母語教育運動;華人義山搬遷課題轉成開阜歷史和城市綠肺議題,以達跨族群之效;救救白小事件帶出社區教育、社區權益的觀念;在反對英化數理的課題上,母語教育運動和華團實踐跨族群合作,我們不分族群,一起承受被鎮暴部隊圍堵,受催淚彈驅趕的經歷。

接著在隆雪華堂會長陳友信「跨族群、跨領域」的信念下,與友族多個民權團體展開合作,全力推動《馬來西亞行動方略》的公民議題,如舉辦「伊斯蘭文化與經濟思想研討會」、參與武吉公滿反公害、淨聯盟2.0、還原中學歷史書史實、反對設立稀土廠、捍衛蘇丹街和武吉免登捷運站等課題,為華團注入新思維、新生命。

新興的林連玉基金,增設了民權小組,向友族積極推介母語教育運動外,在杜乾煥博士的帶領下,也參與了多個公民議題;目的是要華社看到友族的需要其實跟我們一樣,也讓友族看到我們爭取的是人民的權益和國家利益,而非種族主義。不同民族之間還需要很多的溝通,以掃除許多執政集團「長期建立」的「族群障礙」,以瓦解種族分化。

網絡使用普及化,讓很多個體都成了「維權人士」,加強了團體的組織動員力。此時,我們應該認真的告訴自己——我們是馬來西亞人,我們是馬來西亞的主人,只有每一個個體起步行動,才能做好主人的角色,改變這個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