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林苑百合> 跨文化,說易行難

正當國內政局紛亂,補選不斷之際,雪州行政議員郭素沁因回教堂廣播事件被援引內安法令扣留、牛頭示威、禁酒、鞭刑等看似宗教議題者,皆被有心人政治化,以圖其個人或政治議程。

我國是多元種族、宗教、文化之邦。90年代末,時任副首相安華舉辦過一次的回儒研討會,2000年起,華社華團不少學者、領導也頻頻提出回儒交流的觀點,尤其在甘榜美丹族群衝突後,「跨族群、跨文化」的呼聲更受重視。

然而,歷經十年,儘管國內不同族群在政治上的合作多了,不同族群間的互相認識和瞭解真有加強嗎?族群間的尊重和包容力是不是更寬厚了?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麼,連月來的上述事件也許不會發生。

馬華黨爭,有人擔心代表華人的馬華公會走向沒落!巫統領導人也喊著馬來人權益的口號;回教黨則常企圖把宗教價值變成條例常規。如此下去,大馬很難離開種族政治和政教合一的泥沼。

與其被動地等待主流伊斯蘭文化走向我們,不如我們主動走向他們,畢竟華社華團深受五千年中華文化熏陶和影響,更應擯棄強烈的中華民族優越感和展現儒家文化的「皇道」思想,知行合一地主動跨族群、跨語言和跨文化,確實認真地認識、瞭解超過一千年的伊斯蘭宗教、文化與其經濟,消除族群對穆斯林的誤解與刻板印象,而不讓交流淪為紙上談兵或口水秀。

全球穆斯林保守統計也有14億,而在我國2,500萬的人口中,巫裔占約58%,華裔穆斯林也增加到6萬人。穆斯林在人類歷史中,也曾開創過東征之路,遠至中國西域;而海上絲路也抵達中國東部的閩南、廣東一帶,開拓經濟的實力不差。

政治運用數人頭來決定政策,所影響的卻是所有人。在伊斯蘭文化強勢的政治環境下,被動地抗衡、反應,解決不了族群間的衝突。人們必須主動踏出一步,去認識和瞭解伊斯蘭文化、教義和經濟哲理;同時,在族群、宗教和文化上異中求同。

隆雪華堂、南方學院和林連玉基金會剛舉辦了一場跨文化國際研討會,主題正是伊斯蘭文化和經濟;邀請的來自中國、台灣和馬來西亞的學者,以華文、華語分享研究心得,見解精闢,並深入淺出。很可惜,我國學術和評論界對伊斯蘭文化的討論,參與度不高。正是值得我們反省之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