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林苑百合》观战后感

陳友信和方天興的華總龍頭戰,轟轟烈烈地打了近四個月,拜訪拉票活動頻頻,雙方表現勢均力敵,然而,選舉結果卻讓很多人大跌眼鏡——方天興居然以94票對35票,大勝。

就我作為一個「觀察者參與」的身份來看,在民心思變,當權的國陣日趨虛弱,馬華搖搖欲墜的時候,這個選舉結果更具體反映華團的權力結構、人事與當權者的關係,對研究華裔政治具有特定意義。

華總的權力來源是各州大會堂或華人公會的十位代表;這些代表多數是商賈、商會成員、馬華幹部或黨員,與當權派比較親近的人。

有者之生意,因與高層關係密切,而得到壟斷或固定市場,互相扶持和依賴,關係延續了很多年。這些實際的利害關係其實更超越鄉親之情。

隆雪華堂及其青年團、婦女組重視建立公民社會的理念,對政經文教課題發表意見,擲地有聲,也常當仁不讓地走在前頭,頗得社會、團體尊重。

然而,在過去十年來的好幾場華總戰役,不管是母會、婦女組或青年團,隆雪華堂的團隊都面對執政黨直接或間接干預的處境,最後敗下陣來。

而今陳、方之爭,從他們服務華社的記錄來看,正是一個象徵革興、邁向公民社會,被視為親民聯人士;一個為馬華黨員,象徵延續傳統華團保皇的差別之爭;恰好在國內政治形勢改變,思變的民意已充分表達,甚至對執政陣線的各大黨都處於分裂和鬥爭的狀態感到厭惡的時候,處在民間的華總130位代表,不但改變不大,反而越趨保皇,反證明了他們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

難道130位代表沒有自主權?

有的;即使在各自董事會議通過要支持誰,也有些會集體發誓要支持誰,但是,代表們劃票時還是自由的。只是,他們的意志很多時候被利害關係捆綁了,甚至抵達會場時,連代訂的酒店都被換掉,以便於召集吃飯、交流等,人盯人的變相監控,攻其不破,公共利益無法發揮。

我認為如林玉唐幫倒忙,只讓陳友信講解《華總20年行動方略》等,都不是陳友信敗選的原因;陳友信「微票差、險勝」的預測報道,導致代表們都不敢冒險「出軌」,是方天興得票超高的主因。35張得票是對陳友信和隆雪華堂的肯定,認清盟友的關係,而一張廢票的意義也很值得探討。

馬華90年代由黃家定領軍入侵華團的成果是輝煌的。308政治海嘯過後,很多華團的活動沉寂、停頓,領袖們一時間不知所措,經一年適應期到新首相上任,內閣改組之後,才見到主辦當局在一些剪綵、鳴鑼、開幕的活動邀請政要黨魁,甚至首相納吉的蒞臨,說明馬華和國陣在華團高層的影響力還沒有消退。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李书祯, 我赞同你的看法。雪隆董总的改选也是因为马华及民政的党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令沈德和败北,失去了拉下叶新田的机会!
(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