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讓路、讓路

1999年,政府與廣東義山簽署合約,以搬遷建總車站的事件歷歷在目,慶幸華團當年得以保留新街场八座多元性的義山群,讓先賢南來的歷史軌跡有機會展現;尤以當今修改歷史課本的議題甚囂塵上之際,更感僥倖。

奈何隆市發展捷運,蘇丹街老店和武吉免登大街商店即將被徵收,城市歷史面對的挑戰依舊,先賢們發展都市的生活場景也許不得以保留。

有鑒於業主的反對聲浪強烈,藝術家和隆雪華堂發起「守護茨廠中秋月光會」,以喚醒公眾注意;捷運公司隨即改組易手,捷運計劃變成官聯公司的計劃,可動用土地徵收法令,強硬徵收;另一方面,捷運公司也軟硬兼施,口頭保證三不:即不征地、不拆樓、不賠償,以分化業主們的團結,堅持守土的社團和個別業主,相當吃力;到首相署和國會陳情後也暫無下文。

據知,捷運計劃的路線圖還未在憲報公佈納入吉隆坡大藍圖里,動用的預算是2012年的國家財政預算;按理政府相關單位應聽取民意,舉辦聽證會(hearing),而反對者也可以召開反對會議(Bantahan),確保沒有爭議和衝突。

可惜,強大的中央政府沒有完善這個程序,不顧民意,執意行事,也不願意作出繞道和興建東西兩站的要求。可惜,也有一些商家很快便投降了,在捷運公司召見時,經不起考驗,就與該公司達成了賠償協議,讓出產業擁有人的權益,讓剩餘的人獨力面對強大的捷運公司。這是運動中最黑暗的時刻。

上述征地處理形式,是當今中央政府推動發展計劃的一口視窗;倘若蘇丹街老店成功被徵收,巴生谷很快地即將推展更多的道路發展計劃,也涉及征地、征店,甚至徵收一些百年的歷史建築。

屆時,發展商將依樣畫葫蘆,捷運公司將成為很好的範例,許許多多私人和社會的產業難保,百年歷史將喪失證物,一件件讓路給發展。

生意人固然唯利是圖,當中也有不少傲骨正氣者,為何在蘇丹街事件中如此淒慘?華社所推崇的儒商到底是否還存在?失去歷史的民族將會是怎樣的一群人?

讓路,讓路,發展為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