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廢除英化數理的思維

執行英化數理是要學生學好數理,而非學好英文;因為,學好英文不能通過學習數理科來達成,而是應加強英文教學和學習。

如此淺顯的思維邏輯,不應再被混淆。廢除數理英化運動自開始就強調母語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我們要求各源流學校以母語教授數理科。取消英化數理是俯順民意,也是廢除英化數理運動的成功。至於教育部長慕尤丁提出的「軟著陸方案」是實行上的技術問題,以減少學生的課程銜接困擾,不是政策的原則性問題。

一些家長反對取消英化數理,要求英化數理作為國民學校的一個選擇,甚至威脅選票投給反對黨,理由是:一,英語是部分人的母語;二,英語是最強的科技語言;三,家長是納稅人,強調家長教育權;四,課程已存在,不需要額外花費研發等等。

暫且不深談英語作為母語的定義,以及最強科技語言,那是學術和教育研究的爭議;倘若我國實行的是開放教育制度,民間能夠自由發揮,自由辦學,可能還會有更多的驗證;可惜不是,我國1996年《教育法令》限制民間辦學。

我國教育政策的決定因素,一路來都在考量語言因素勝於教育本質和學術研究;審時度勢,對華校和淡小諸多限制和措施,都為了要強化馬來語為國語。因此,華教運動在華社才如此蓬勃,得到草根群眾的響應。

90年代,華教運動改變思維,增加了民權概念,把其他友族的母語如:馬來語、泰米爾語、卡達山杜順語、伊班語等納入運動,加強與友族教育團體的交流與合作,舉辦過「馬來西亞母語教育國際研討會」。最近淡米爾基金會也翻譯出版了《馬來西亞母語教育之父--林連玉》,但我們卻沒見到這些英語為母語的群體捍衛母語教育。

從執政者的角度思考,納稅人的要求和權益當然要列入政策考量;因此,華小、獨中,甚至董教總高初中統一考試能夠在夾縫中生存,偶爾還得到「政治糖果」的百萬撥款,皆因選票考量;反過來說,也是母語教育運動基礎夠強、有持續性的緣故。

有鑒於此,母語教育運動更應該堅持母語教數理的立場,而非開放中學數理英化;維持中、英對照的課本倒不影響課程。教育者不能為了迎閤家長的要求,改變教育的理念;畢竟家長不是教育工作者,他們應該清楚各源流學校的要求才把孩子進入學校,而非進入學校後,改變學校的體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