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林苑百合》一切都因為地?

烏魯雪蘭莪補選前夕,提名尚未開始,馬華與民聯就對華小遷校和新建的土地問題發動戰火。馬華說雪州有5所華小的地還沒批,民聯說他們已經圈定8所由八打靈發展華小工委會提呈的校地,但卻沒有接到馬華的申請;最後八打靈發展華小工委會主席林家光證實此地非彼地,並讚許雪州民聯政府的辦事效率。

儘管馬華嘲笑民聯行政議員不懂遷校程序等行政的細節問題,其實,不難看出馬華新任總會長蔡細歷在副教育部長魏家祥的陪同下,召開記者會發出這一炮的目的是要「將雪州民聯一軍」,以博立下烏雪補選的汗馬功勞。

很可惜,這老少猛將「見樹不見林」!在重視教育的華人社會,除了在2008大選董教總沒有提起華小課題之外,其他大小選,必是政治人物和助選員的一個話題。為什麼華小校地在任何時候都是我國政治必爭的議題?

答案很簡單,因為教育政策沒有公平對待華小、華校,而土地是有限的資源。尤其在發展蓬勃的雪州,以往國陣大臣所批供作發展、保留、臨時使用、建後轉移的土地不勝枚舉,要在雪州找地確是很不容易且費勁的事。民聯執政雪州後,州務大臣卡立常要面對各路人馬提出各種土地的要求,如墓地、校地、文化中心、商業中心以及發展地段等,都需要時間和精力去找,並按土地使用程序處理,在會議批示後,再由行政層去落實各項細節。

若上述5所遷校是馬華的大選前計劃,但卻沒有向雪州政府提出申請,或文件「去錯」部門,意即「查無此案」了。畢竟,兩朝人的做事方法不一樣,民聯至今,在土地問題上,還沒有一人說了算的紀錄。

沒有教育政策問題這個源頭,就沒有後來支支節節的校地問題。馬華在林良實時代,馮鎮安和韓春錦任副教長時,都曾遊說董教總接受綜合學校或宏願學校的建議,這樣才可讓華小寄生其中,突破國家教育政策的局限。馬華號稱代表華社執政52年,坐鎮副教育部長寶座至今,實難咎其責。

馬華和民聯這起校地之爭,也是好事一樁,至少民聯公佈已在雪州圈定8所華小校地;同時讓華社知道,馬華也還有5所華小的計劃有待處理。當然,如果馬華在中央能夠爭取到華小與國小的地位同等,改進政策偏差,不只校地問題得到解決,師資短缺、學校津貼、撥款等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則是華社之大幸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