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參加了林連玉精神獎頒獎典禮晚宴及次日的公祭,華教界舊雨新知齊聚一堂,肯定得獎人胡萬鐸和林碧顏律師為華教所作的貢獻,讓世人學習他們不畏強權捍衛華教以及扶助弱小的精神外,林連玉基金會更在今年在帶給大家嶄新的華教節節目。
《動地吟》的多首貼近時事的新詩創作,以歌與詩的唱詠方式呈現,引起共鳴;「共享空間」馬金泉所編的舞,以肢體語言的舞動藝術批判社會的不合理,演出路人皆知的「趙明福事件」,震撼全場;隆雪華堂培塑坊集體演出的「你怎麼說?」,載歌載舞地以冷笑話,從藍登記、吉爾拔牙到民族教育,一一批判國內不公平現象,精彩而熱鬧的節目重點都展現了林連玉的多元思想,追求公平合理的價值觀,體現對這一片鄉土與人的關懷。
次日清晨在林連玉墓園,人頭攢動,欣賞一道畫有華教先賢與世界領袖的名人牆,主題是「我們是一家人」,乃巴都華仁中學的師生集體創作。他們所要傳達的訊息很強烈,從陳六使、曼德拉、甘地、奧斯曼阿旺到華教前輩林連玉、沈慕羽和林晃升,都是社會的實踐者,他們愛好和平、熱愛民族文化、追求社會的公平合理、不畏強權、無私奉獻,值得世人敬愛、嚮往和紀念的領袖。
來自各地的獨中生圍在墓園新建的圓廣場,巴生興華學生演奏歌頌林先生和華教的歌曲,都是本地詩人作詞作曲,有小曼、傅承得、周金亮、已故陳徽崇老師等等;檳城菩提中學的學生朗誦詩歌;尊孔學生代表唸公祭文,令人感動。感動的是——我們的獨中生已經認識林連玉,懂得紀念他,也意味我們的宣教工作得以在獨中承傳。
正如傅承得的創作《一棵種籽》,你種下了一顆種籽,長成森林,森林與森林形成山脈,山脈與山脈連接,就叫華教。傅先生把華教事業的耕耘很傳神地描繪出來。
一位正在台灣師大念碩士班的獨中老師留言回應我的面子書,15年前剛好是承先啟後生活營,她念中學,我們一班輔導員給他們講了很多的華教故事;幾年前她在尊孔任教,在新生生活營也開始為新生們講華教故事,現在的學生不再「只懂林憶蓮,不懂林連玉」了,證明各界的努力有一點成果。
回顧近年所發生的華教事跡,還是回到林先生的一句老話「對付破壞最好的答覆就是建設」。光陰飛逝,我們要確保領袖的精神永在,承傳工作不能停歇,畢竟族群融合是一條長遠的道路,我們不能以放棄母語母文作為條件。
1 則留言:
独中是国家的资产···但不符合国家教育政策要求···他把话讲完啦···自打嘴巴又怎样?
你吹咩? 呵呵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