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明月照今城,守護茨廠街

9月16日是意義深重的馬來西亞日,在多個群體展開討論我國立國不同階段的歷史之際,有一個不可否定的史實就是——吉隆坡的開阜源自安邦街(Lebuh Ampang)、茨廠街、蘇丹街、諧街、陳氏書院、觀音廟、隆雪華堂到大後方的新街場路義山群,是一個華裔先賢在吉隆坡開天闢地的歷史長廊。

隆雪華堂與華社一群擁有本土關懷的文藝工作者,在蘇丹街征地發展捷運和都市產業的課題發生後,非常關注這塊歷史長廊的命運,趁中秋佳節發起「守護茨廠街」藝術社區計劃,希望透過活動喚起當局和更多人對此長廊的認識和關注,懸崖勒馬,重新檢討征地發展的行動,保留歷史古跡豐富的街道和文化精神,提升城市的文化產業,同樣具有經濟價值和實效。

破壞容易,建設困難。蘇丹街和茨廠街是「唇齒相依」,征地發展是霹靂行動;燃眉之危,文化藝術工作者自動自發,挺身而出的精神和關懷鄉土的行動力,讓人感動。

楊倆興、張吉安、張集強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大家組織起來,做了老街導覽,帶孩子們繪製了茨廠街的人文地圖,讓我一見便回憶起中學時代與排球隊友進餐的中華巷和肯德基、躲太陽的避暑勝地大眾書局、小時候陪伴外公外婆喝早茶的玉壺軒等等。男女高音卓如燕、林清福、岑大偉準備歌唱,梁康準備說相聲,著名舞者李瑞強、馬金泉等人演繹老街的故事、舊照片等,許多節目都準備好了;9月16日的茨廠街,只欠大家的光臨作東風。

尤其近日教育部頻頻提出修改歷史課本,也有人要修改華小校名以擦去歷史的痕跡,而建國史也在爭議中,我們意識到老街實物比文字書寫的歷史更具說服力。

就像10年前,我們保留了新街場路義山群,說明華社先賢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的心理歷程轉變和經歷,讓華裔後代無可置疑地明白自家主人的身份,堂堂正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