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林苑百合> 人口普查纰漏百出

接到社區不少有關人口普查的投訴:有人上班外出沒在家,收到表格不會填;有人聽不懂普查員講國語。有些安娣被問了後感到不安全,來詢問需不需去報警,因為那個人問得太細了,之後不懂會不會來打搶?有人很生氣,沒遇上普查員,卻接到通知並被歸類為不合作一群等。

統計局總監蘭拉說70%華人抗拒普查,甚至學反貪會拜訪華總求救。華總會長方天興發了洋洋灑灑的文告,呼籲人們配合,以便政府施政算上我們的份兒,讓華社不吃虧。還有人說不配合,可能觸犯法律,將被提控云云。

難道又是百姓的錯?政府在進行人口普查前,是否該預測人民的反應?我看到為民的無奈,無助和忐忑不安;執政的執迷不悟和不學無術。

君不見治安敗壞,人人自危,面對陌生人都怕怕了,而且普查不止調查人數、收入,還要把家里電視、電腦型號公告予人,如何解除他們的不安?政府希望一石多鳥,但普查有必要如此深入嗎?

普查就是要深入民間。調查的語言若非草根社會熟悉的語言,在溝通不良的情況下,調查的「效率」和「可信度」都值得考究。政府為何執迷不悟?當然可以用國語,但是,社會裏要有效傳達訊息,必須使用多種語言和文字,這就是缺乏彈性的地方。從聯邦到各地方單位都一樣僵化,客戶服務專櫃也找不到一個翻譯員,衍生許多弊端;要深入民間,更難如登天。

再評相關單位的不學無術,鑒於部門的各自為政,導致人口普查的附帶問題非常累贅,如:收入和生活物質條件這兩項,沒歸納入人口層面的問題,反映出稅務局只管徵稅,沒有社會貧富研究分析,提供不到所需資料以配合相關部門。

政府也沒有人口流動記錄,不像台灣和中國重視戶籍的移動,我國行政執行力稍弱,對打擊罪案不利,但對民間而言也相對較自由。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普查的用意在於方便國家制定政策,有鑒於此,應調查的人口結構和分佈是:年齡層差異、性別及教育水平;我國則需加上族群、宗教。 20年前我就想找這些資料研究,卻被告知是「機密」,結果大學作業無法選大馬當研究對象。我看這一回,也無法收集到好的初級資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