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打开种族的枷锁

513事件42年了,事過境遷,當下網絡媒體快速,涵蓋面廣,人際、區域之間的互動頻密,打破了封閉的政治環境、時事討論的氛圍活絡、從政治人物到一般民眾,常見到短兵相接的政治對話。

老一輩國人經歷過1969年的513場景,心里或存陰影,產生恐懼或悲傷是可以理解的;故此,過去全國大選前夕的513短片和暴力廣告,屢屢受效。

四年前柯嘉遜博士出版《513解密》一書,受到當局的干擾,但其英文版卻上了國內暢銷書的排行榜,由此可見人們多麼渴望真相。

有鑒於當今環境、時代、科技的改變,國家現時的主人翁--1969年後出世的中青生代多數沒有種族衝突的包袱,90年代出生者更不在話下。面子書上一群組發起列513為「 大馬人友愛日」,推崇馬來西亞人熱愛馬來西亞,以愛對抗仇恨,鬆動僵化的族群關係,打破封閉老舊的種族思維和心理。

在國人引頸長盼國家發展進入民主改革之際,保守政治集團和外圍組織,如土權卻屢試不爽地玩弄種族和宗教的課題。

國人已經飽受「種族枷鎖」,被分類、管理到施政層面,涵蓋衣、食、住、行的領域,範圍從身份證、甘榜、學校、社團、銀行、 宗教膜拜、娛樂、公共場所到墓地,什麼時候我們得以脫離種族分類,而以「公民」身份得到公平合理的對待?

當下,年輕人趁513紀念日之際,在網絡呼喚的「大馬人友愛日」或務邊國會議員李文才倡議的「國民團結日」,都來得正是時候。

當林連玉基金會秘書處向董事們報告,《林連玉》一書已被印裔團體譯成淡米爾文出版時,我更加相信「精神領導」超越「族群框架」,「種族和諧」能夠以更多交流和對話來達致。同時證明,林連玉基金會的跨族群工作具有顯著的成效;也反映給社會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林連玉不只屬於華教和華社,他是馬來西亞社會的成員,屬於全民的領袖。

不管政府或民間,我們要正視單元種族思維所帶來的禍害,真正超越族群,把族群關係正常化,把精力放在政策研究、修訂和人民利益之上,不分族群地開發國人潛力,善用人才,謀求國家人民的福祉。

沒有留言: